`

政策资讯

国家大力发展特色小镇的原因和根本实质是什么-凯发app平台

来源:特色小镇创建联盟       作者:飙马中国       时间:2019-07-05 15:12

 

特色小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截止2018年2月,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403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过2000多个。

 

发展特色小镇的背后需求

1、城市产业转移的需求。在中心城区,整个商业地产价格依然攀升的大背景之下,产业转移就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高涨的租金和房价使得企业不堪重负,因此,向城市周边房租相对较低的区域进行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需求。而特色小镇因为其离城市较近的距离,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环境,理所应当地成为产业转移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2、大城市承载力日益受到挑战。2016年,北京五区公布人口上限,这标志着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人口数量已经开始逼近人口上限。由于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严重,很多上班族不得不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寻求新发展。很多城市中产阶层渴望在城市周边有自己的一块地或者农庄,可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田园生活。

3、农民回流与产业空白的矛盾凸显特色小镇的必要性。与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同时出现的是,大量农民工回流,由此也形成了就业压力。如拥有800万务工人口的重庆,目前保持稳定回流态势,市内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市外近100万人。大量的回流人口客观上增加了对产业的需求。

4、地理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需要。随着城市的日渐拥挤,承载力日趋紧张,城市一些特色产业向周边转移成为大势所趋。未来,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大城市周边,形成若干具有产业特色,呈卫星状环绕城市周边的地理形态。这样,既可以将一些产业分离出去,发展周边经济,又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其离城数十公里的距离又可以使得其可以共享城市的教育、科技等资源和发展红利。实现协调发展。

 

对特色小镇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所谓的特色上,而是要根据市场的变化,经济发展空间规律的变化,认识到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空间格局的再变迁。虽然不同的利益主体有各自不同的考虑,但是从有关部门颁发的文件可以看出,当前推进特色小镇的发展,重点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形成产业聚集的空间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理解特色小镇,就要认识到特色小镇是中国产业发展空间重组的市场选择。

特色小镇实质是产业空间再重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空间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模式;二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因强化耕地保护,通过等级化行政管理体制引导产业向县以上的高等级城市集中的模式;三是本世纪初省级政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使得优质的要素和产业资源向省会城市等特大城市集中的模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产业经济空间重组,通过行政等级的作用,强制关闭县以下工业区6000多个,保留了2000多个县以上工业开发区,新增要素特别是建设用地指标的供给,首先满足地级以上城市,导致中国的工业化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以设市城市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本世纪以来三四线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产业发展新格局有着直接关系。

回顾过几十年的历程会发现,产业的高度集聚是以行政引导和降低土地成本的方式推进的。各城市在招商引资中竞相降低土地出让成本,之后通过房地产开发进行补偿。无论是以地市为主导的三四线城市,还是以省会为中心主导的特大城市发展模式,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补偿成本过高,以及人口高度集中后对工业的逐步排斥,无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成本,还是人口密度提高引发的社会成本,都大大地抬高了工业的发展成本。随着服务业在城市逐渐替代工业,工业发展也急需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即使是创新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也需要成本低廉的发展空间,以便形成同类产业要素的集聚效应。

 

特色小镇的提出,其实意味着中国产业发展空间即将面临着又一次重组,因为经济规律决定了产业集聚需要降低发展成本。虽然在大城市通过服务业的支持可以为高附加价值的产业继续提供重要的载体作用,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产业,则是需要各种要素成本较低的发展空间,其中也需要降低体制成本。

浙江的经验表明,特色小镇的发展在不同的产业构成中会有不同的空间选择。例如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金融小镇、基金小镇和互联网小镇等,在城市的近郊区选择成本低廉的发展空间,降低各类要素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管理成本。而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小镇,则向城市的远郊区发展。在这里,土地成本低,住房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体制成本低。由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城市居民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标准也远不如高等级城市。

上一篇:特色小镇“12条衡量标准” 下一篇:没有了
凯发k8官网下载 copyright © 2008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2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