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截至8月18日),在已披露业绩的近80家a股及港股上市房企中,有超6成房企预计亏损,亏损总额从10亿元到550亿元不等,累计亏损总额超过千亿,从这份成绩单可以看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依然没有实现复苏,而近期传遍全网的碧桂园违约事件更加重了市场的悲观预期。
很多人想不明白:自救市提上议事日程以来,各级政府发出了那么多的权威声音,出台了那么多的救市政策,有些政策的力度甚至是史无前例的,但为什么地产行业不仅看不到复苏回暖的一丝希望,反而有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还在不断加剧?有人说,这是由于政策的作用总是有滞后性,不会立竿见影,实际并不完全准确。
有一种原因客观存在——客户购买力的大幅下降:因为受到三年疫情的冲击及疫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工作不稳定了,钱袋子“干瘪了”,收入预期转弱了,购买力跟着下滑了甚至消失了,所以即便有意愿买房也没有能力出手,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也。
还有一种原因也必须承认——对期房烂尾的恐惧感: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政策调控、去化缓慢、融资艰难、股市不振、债务承压等原因影响,很多知名地产企业相继违约暴雷,特别是恒大与碧桂园两大巨无霸企业以及具有国资背景的远洋地产也出险以后,市场对于期房已经彻底感到恐惧了(那些不走运的购房者欲哭无泪的遭遇让人不忍直视)。由此,不到万不得已,就连刚需群体也不敢轻易对期房下手了,生怕也成为烂尾盘的受害者,让一个人大半生的积累乃至整个家庭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购房款瞬间化成一堆生锈长霉且处于半拉子状态的钢筋水泥盒子(最悲催的是房子烂尾了还要继续付月供),所谓“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是也。
购买力的下降、对期房烂尾的恐惧感,毫无疑问都是导致地产行业难以复苏的重要原因,但其背后更本质的原因是——市场认知与置业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三年来,房地产行业在狂飙突进多年后所积聚的顽疾重症终于爆发,彻底刷新了市场群体对于房地产的固有认知,大大改变了市场群体从今往后的置业行为,并将深刻影响着中国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模式(公摊与期房可能就此进入历史的尘埃中),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上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分水岭。自这一刻起,人们就算再有钱,哪怕是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更不用说),也很难再跟风加杠杆去乱买房了(房地产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了),大家只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与承受能力,去选择最适合的房子,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未来的购房行为会变得更加理性,而不再轻易被不合事实的舆论所裹挟和鼓动,那么,阿猫阿狗都能盖房赚钱的地产狂欢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国家电影局的统计数据,截至8月18日,2023年我国电影暑期档观影人次已超过4.35亿,票房达178亿元,超过2019年177.79亿元的成绩,创造了新的暑期档票房纪录。《长安三万里》《孤注一掷》《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八角笼中》等热门影片的票房成绩尤其亮眼。
又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的观众超过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0倍。8月6日,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举办,更是吸引了场内场外超十万名歌迷的捧场,直接为西安带动了约4.16亿元的旅游收入。
再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预测,6、7、8三个月国内旅游人数达18.54亿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8.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万亿元,约占全年国内旅游收入的27.46%。其中研学游、避暑游、博物馆游、沉浸式旅游、特色夜游、观演旅游、体育旅游、city walk、户外露营、森林康养度假、文旅 x融合游尤其火爆,小红书、携程等平台的相关搜索量大幅增长;北京故宫一票难约,经济型酒店卖出五星级酒店的价格;贵州台江县“村ba”、榕江县“村超”更是燃爆全网,甚至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促成了大量游客及各界人士的相继到访,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知名度的突破性提升与旅游消费的突破性增长。
以观影、演出、出游三大热门场景为代表的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异常火爆,无疑成为了今年我国在拼经济、扩内需、促消费进程中最绚丽的一抹亮色。
很多人无法理解:不是说今年经济大环境不好,大家收入预期转弱,消费在不断降级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有钱而且愿意把钱花在文化和旅游消费上?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被积压的需求集中释放——国人被三年疫情所积压的线下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在今年终于得到了集中释放,用通俗的话来讲,中国人在家里是憋不住的,更何况这一憋,就是三年。因此,在疫情防控放开之后,人们必定会走出家门,走入电影院、挤进演唱会现场、迈向诗和远方。
其次,是人们消费得起——相对于汽车、房地产等大宗消费来说,文化和旅游消费是小钱,显然有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尤其在人们的购房认知与置业行为因房地产行业的深刻调整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更愿意把小钱花在文化和旅游等这类美好的事物上。
再次,是消费观念的改变——今天这个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观念的升级,文化和旅游消费不再是少数人吃饱了撑的小众消费,而是已经成为了诸多国人美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刚需消费,观影、观演、出游,已经成为人们在工作之余摆脱压力、放松身心、交流情感乃至学习成长的最重要的休闲方式。
此外,是供给的创新激发了需求的潜力——以博物馆游、考古游、研学游、沉浸式体验游、特色夜游、体育文旅、观演文旅、直播文旅、汉服赏花、city walk……等新型业态为代表,大大地激发了游客的潜在需求,受到了大家的追捧,成为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网红产品。
实际上,从更深层次看,追求诗和远方是人类内心深处从未泯灭的渴望——如果把文化和旅游看作诗与远方,那么,自古以来,追求诗和远方就是人类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重要方式,既有对外在自然和人文的认知,也有对内在自我生命意义的探求,既为了满足精神需求,也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因而成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句话,追求诗和远方是人类刻在内心深处的渴望,这种渴望的满足可能会被外界的某种突发事件所中断,但绝不会泯灭,只要有可能有条件,人们就会不断地去追求诗和远方。因为,这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由、探索和心灵愉悦的向往,是疗愈身心灵、恢复精气神、重塑新活力的有效途径。
从这个角度说,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是一个常做常有、常做常新、永不消失的市场,在中国超大规模人口的背景下,在消费潜力依然存在的前提下,只要产品与服务到位,那么各个层级市场群体一叠加,也就不难造就出异常火爆的局面了。
当然,要保证这种火爆消费局面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在“就业机会创造、预期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给广大人民以更确定的信心和更实质性的支持措施,以及真正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更为宽容的氛围与更加务实的政策条件,无疑都是极为重要的举措。
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看到:在地产行业难以复苏的背景下,依然有不少企业的经营状况保持稳健;而在文旅消费异常火爆的形势中,也并非所有的文旅项目都受青睐。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简述三点体会:
第一,在任何一个行业中要想取得持续的成功,必须敬畏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藐视规律,错把时代大势当作个人能力的任何企业,即便在偶然中成功,也将在必然中被消灭。不控制不合常理的贪念、不愿在晴天里修好自家的屋顶、不舍得在出险时果断挤脓和断臂求生、不及时改变错误观念与过时模式的做法,终将逃不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怪圈。
第二,地产行业也好,文旅产业也好,从业者恐怕都要重新认真读一读《毛选》中篇幅最多的一类文章并深刻理解其中的精髓,那就是“目前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系列文章,这部分文章最核心的道理是: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对的回报”,就必须“把握对的形势,整合对的资源,面向对的市场,根据对的需求,采用对的模式,打造对的产品,提供对的服务”——一句话,要与时俱进,通过供给侧的持续优化来不断适应需求侧的持续变化,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的背景下,在移动互联网平台具有强大传播力与监督力的数字化社会中,“自古套路难长久,唯有真诚得人心”这条看似比较傻瓜的原则,却越发显现出其内在的真理性——不论是蛰伏多年精研中国民间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后因一首《罗刹海市》而再度爆红的刀郎、还是以文化深度讲解魅力成功搅局直播与文旅行业的东方甄选、抑或是经历多次尝试举办大型活动失败后终于成功而火遍全网的贵州榕江县“村超”、还有来自追光动画的成为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第二名的《长安三万里》等等,都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服务与好产品最得人心、最受青睐、最有潜力赢未来。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