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商业地产是中国自己发明的一个产业,是一个横跨商业地产,甚至金融产业链的。这种跨界的产业链,我们更多都是通过市场的行为来发展,来调整、来不断的融合。
商业地产是中国自己发明的一个产业,是一个横跨商业地产,甚至金融产业链的。这种跨界的产业链,我们更多都是通过市场的行为来发展,来调整、来不断的融合。我们都说商业地产者,一般我们来讲是业主,是物业的建造者和提供者。但是现在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很多在转型,都在转为运营商、零售商、甚至品牌商一体,比如万达有自己的院线,有万达百货,甚至还有ktv,已经在转型。华润集团从红酒到超市,到很多的咖啡厅,已经变成了一体化的产业。所以中国的零售业或者商业地产发展,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融合性、一体化的跨界发展模式。
首先给大家来回顾一下中国发展的脉络,在中国凯发app平台-凯发k8官网下载现在最主流的模式大家知道叫城市综合体。当年的王书记在杭州提出要建100个综合体,现在这个100已经成为行业的一个魔咒,很多地方成都、沈阳、贵阳、昆明都要提出建100个城市综合体。为什么城市综合体在中国能够大行其道?一个是地方政府的推手,大家都希望借城市综合体,能够成为城市的名片、形象,拉动区域的消费,带动地价,带动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个很复杂背后的隐性原因,因为中国金融创新的趋势。为什么这么讲?商业地产是一个租售结合的模型,不像国外有成熟的前端多元化的低成本的金融投资平台,我们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在银行只能拿到短期的银行贷款,再就是靠他的销售来完成整个资金链的流转。而我们说的商业、零售业,按照专业的规定一定是持有性的,长期经营能力。但是由于中国的商业地产由于他们没有获得低成本中长期的支持,他们必须靠销售型的物业完成资金链的周转。通过一个城市综合体的住宅、公寓、写字楼、商业街,大家沉淀到酒店的持有性物业,所以中国的城市综合体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地产,包括地方政府主推的商业模式的原因是这样形成的。
中国的城市发展现在呈现一个二元化,就是核心的老城区和郊区化带动新城区这种并行的发展,而且出现一个双向,每一个城市都有一线、二线城市,核心商圈的原住民,由于地价、交通等原因他不堪重负,或者追求更加绿色、低密度、环保的生活,开始向郊区化发展。来自于周边城市外围的移动人口,尤其是商业富人开始暂住一个城市的传统商圈。还有周边郊区的农民开始进城,老城区人口开始向外疏散,这种双向的造成中国的城市形成多中心、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中国现在城市化率正处在一个加速器,我们公开的说是52%,我认为我们的城市化率是一个伪城市化率,应该降低10个百分点。因为中国的城市化率农民工进城,他虽然进城了,但是没有享受一个城市公民的权利,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城市化是伪城市化。而且农民工进城赚了钱还会回到他原有的乡村,很多流动性的移民人口,将来赚了钱也会择地而终。尤其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想到养老的问题,一定不会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生活,一定会在中小城市,或者更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宜居城市。
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城市发展这样一个脉络,中国城市发展我们现在讲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一线城市是北上广深。还有二线城市是发达和发展快的省会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与计划单列市,还有4个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还有就是经济圈的形成。我们第一代的城市化叫做大城市和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化,现在新一届政府提出来叫“城镇化”,城镇化是以中小城市就近距离的,甚至城乡一体化,以60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级市为主的。我们看这个梯度就可以看到,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叫后城市化或者后房地产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起源与轨迹,上世纪八十年代,每个城市都有百货大楼商业大厦、副食品商店、供销合作社、批发(农贸)市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从第一代的像沃尔玛这种大卖场超市进入中国,中国人第一次体会到没有柜台、没有营业员,可以自己推着购物车,在一个巨大的仓储式的,像散布一样,人们不仅感受到消费模式的一种改变,还有一种生活模式的改变。到了大盘时代、城市运营商与郊区化新城,以房地产为主导的带动模式也一直在影响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到了2002年商业地产概念的提出,2006年的发展和普及,2009年的转型和提速,2010到2011年是大发展,进入2013年是转型升级。
中国商业地产发展三个阶段:最早我们叫“一铺养三代”,一个是市场投资人希望买这样的商铺,第二个就是开发商他们不懂零售业,现在大家熟知的万达、华润等,包括现在新型的万科、恒大都是从住宅转过来的。他们怎样适应零售业的规律,就到了第二阶段,租售相结合,把大型集中性的商业租给主力店,然后把一些小商业店卖掉。未来中国的零售业想进入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一定要进入持有物业为主,以长期经营的资产性物业,以资本变现为最后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商业地产才能进入良性的健康发展。
中国商业模式出现了三种模式:销售为王地产主导的大陆模式;全程开发资产经营的香港模式;专业分工资本运营的美国模式。在美国商业基金或者小型商业基金,由他们来购买,最后他们再委托专业机构去经营,他是一个分工非常强的运营模式。
中国商业发展到今天其实有几个重要特点:第一个,由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补课,所以中国的商业发展想追求速度、追求规模,中国本土叫做连锁化、标准化,像万达在全国开了将近100个,我们叫做千店一面,带来的问题就是同质化。
第二,随着城市发展的升级,随着整个市民的结构,年龄、文化、区域、习惯等分层分类,商业地产开始出现多层级的差异化发展,比如在北京、上海非常明显,已经出现了各种主题式的购物中心,在北京最高级别的是艺术购物中心,然后还出现了文化休闲类的开放式购物中心,还出现了私人购物中心,也出现了中低端的家庭区域购物中心,像万达的模式。更出现了特色化的比如奥特莱斯。在上海同样也出现了艺术品购物中心,像大名广场,包括传统比较早的上海新天地,这种街区型的。也出现了24小时营业的全天后体验性的购物中心,所以购物中心发展到一个阶段已经出现了多元化。
第三,国际化、本土化与梯度化。新型的商业形态,商业街、奥特莱斯,包括专业店、品牌店,尤其高端奢侈品都是来自国外。国际化与本土化怎么很好的结合,变成既能接地气,又能给大家带来国际化的生活,中国地产业正在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商业地产的现状,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一个新型国家我们的发展速度都是全世界的no.1。无论是作为支柱产业,还是开发量在全世界都是排名第一的。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到今天,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到今天面临一个转型升级,宏观经济由于经济周期发展的使然。商业地产今天也面临一个同质化、泡沫化的形势。所以中国的商业地产走到今天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怎么能够保持差异化,怎么和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能力做一个很好的研究匹配,避免第一代城镇化造成的同质化、泡沫、恶性竞争,现在比如沈阳、成都已经出现了过热竞争的局面。
我们也来看一下国外城市发展的脉络,国外在70年代二战以后这个阶段,发展的模式就是郊区化,但是他有两个关键词,就是汽车经济、中产阶级,这几个要素支持了美国、澳大利亚这些新兴的发达国家他们产生了商业地产、零售业高度发展的阶段。郊区化发展快速的发展,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空心化,老城区出现了空置,包括居住的混乱、环境的恶劣,噪音、交通堵塞。经过这样的发展以后,由于郊区化带来交通半径的延长,包括整个城市生活的分散,人们还是喜欢城市核心高度密集型的方式,包括娱乐、教育、工作生活一体化的模式,所以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新都市主义,要回归都市。到了第四阶段,所有城市化走过以后,他们发现城市化带来大的城市病,交通、噪音,包括我们中国现在城市化各种严重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的交流匮乏,他们又提出了田园都市,希望城市和乡村、自然和科技、文化和历史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兼容模式,包括网络跟实体,我们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最新的模式我们说城市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式就是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化布局,能够提供产城一体化,工作、生活、娱乐、商业一体化最便捷,用最短的距离来完成工作、生活的循环,让你的生活质量更加提高。而中国的第一代城市化,我用一个词是用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代价的,每个人在路上消耗的时间要接近3-4个小时。那么你想你的生活质量能提高吗?我们在北京,我已经五年不开车,我一开车头就大。坐地铁15分钟的时间,开车早晨如果在峰期,至少一个小时,而且你到处找不到停车位。所以城市化病,包括快节奏给人们带来的焦虑。所以后城市化一定要追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更加幸福快乐的模式。《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本书非常好,有非常精确的数据化研究。
美国的发展模式刚才讲了,车轮经济郊区化,刚才韩主任讲了中国城市规划、商业规划、交通规划是分离的,尤其是地铁非常明显,在所有发达国家,包括香港、新加坡,地铁商业都是这个国家最繁荣的商业,因为他有地铁,有川流不息不用排队的人流,就是一个立体商业。而在中国,我们看包括北京、上海,甚至换乘点都仅仅是地铁上下,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管理,造成我们严重的对真正商业中心形成浪费,我们说商圈一定是以交通为导向。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带动全国的商业地产创新,从最早把摩天轮放在购物中心里面,包括把室外的天空、自然景观放在购物中心,都一直引领着全球的购物中心。包括像我们看到的,大家可能去美国很多城市,到今天他们所创造的购物中心引领性一直都在。
还有日本,他们服务的精细化,包括细节的创新。日本由于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土地跟中国都很相近,日本是最值得中国学习。尤其中国在高大上规模、硬件都没有问题,但是在内部的创新,比如灯光的设计、停车场的设计、卫生间的设计,甚至一个购物中心都有独特的香型,一个购物中心放的音乐你就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天气。像日本购物中心的停车场,女性的停车场都有符合女性色彩的设施。卫生间里都有妈妈带小孩,为小孩还专门设置了卫生间。他的服务创新做到极致,所以日本的购物中心、商业地产发展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欧洲一定是人类完成了物质文明发展最终的价值模式,他有社会高度的福利化,欧洲模式是完全的休闲、生活,慢节奏,形成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我们现在无论是城市化,都在完成财富积累,要追求这种享受,享乐主义、极乐主义、金钱主义都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完成这种原始积累以后,要追求生活的舒适,要享受生活原本的意义。北欧生活就是我们终级的价值生活,将来我们的城市化生活模式可能就要像北欧来学习。
说到中国商业地产的两大瓶颈:一是金融;二是资本。万达现在号称有4000多亿的资产,但是最近在a股上市被打回来了,院线在中小板上市也被打回来了。如果他将近4000亿的资产,年回报率连3%都达不到。将来万达,包括中国所有的中小地产开发商,你们持有的大量物业如果没有创新的突破,将来你这个资产怎么变现,因为商业地产是有销售现金价值,还有金融价值、资产价值,如果你的租金提升、品牌的提升、人气的提升,最后你的资产无论是上市还是并购,还是卖掉,你的资产估值翻了3倍、5倍,最后通过资产证券化,使你的资产翻倍的价值。
二是人才队伍。在商业地产人才团队的困扰已经比金融资本还要难,即使你有资源,拿到很好的地,即使你有钱,如果没有人来操盘,因为零售业、商业是一个长期持有的物业,一个开发周期要3-5年,招商、调整要整个经营进入良好业态,缓冲期一般也有5年,没有一个十年的稳定团队,一个商业物业不可能达到一个良性的周期。中国的商业地产发展得非常慢,我们的人才都是急功近利,所以中国商业地产面临金融资本的困扰、人才的困扰,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容乐观。
现在的零售资源无论是奢侈品都是国外的品牌,真正民族自有的品牌特别少。尤其在日本,不仅有民族自有,每一个零售商都有自己自有的品牌,当然中国已经有这样的趋向,像万达、华润,如果没有丰富多元化的品牌资源,包括创新的业态,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会面临大的困扰,就说同质化千建一面,给我们的消费带来疲惫、同质化,会影响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
趋势我简单讲一下,住宅为主的开发向复合开发甚至商业地产为先导的专业开发转型。还有城市转型、企业转型,未来的商业地产竞争非常激烈。再就是物业转型。
这个我讲一下:一是连锁标准化与分类个性化并存发展,像万达这样的本土开发商做快速连锁发展是必然的,因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赶上了美国一百年的发展。二是呈现了城市综合体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新趋势。三是城市综合体已成为重要的金融投资产品。
最后把商圈给大家讲一下,商圈的定义大家也都很清楚,有几个要素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一是选址;二是城市的消费群体;三是我们营造什么样的消费,赢家一个体验的环境。四是我们打造的一个目的。五是创造一个城市的整体。商圈的特点有商业活动频度高的地区等。
最后我简单把商圈发展九大主题跟大家交流一下:一是产城一体化。工作、生活、商业、教育等一体化,交通要具体,要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二是tod模式。三是互补型。四是集聚型;五是特色型;六是区域型;七是社区型。
本文来自新华网重庆地产频道,如若牵涉凯发app平台的版权问题请与管理员联系,谢谢!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